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 正文

若破除障碍,中国导演能达到多高?

来源: 虹膜

文丨吴泽源

1

作为电影导演,娄烨是一个有趣的悖论。


(资料图)

《梦的背后》

而在最新面世的以他为主角的纪录片《梦的背后》中,没有哪个人能像他的摄影指导Jake Pollock一样更好地讲出这一悖论:

「娄烨的现场很自由,比我一开始想象的自由度还要大,但他其实一开始就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了。」

「很多导演制定一个结果,而他在等一个结果。过程是对的,结果就对了。」

Jake Pollock

这两句话完美地形容了娄烨创作观的矛盾性:

既然强调电影应当是自由的,又为什么一直沉迷于相似的人物、相似的情感模式、相似的戏剧冲突和相似的拍摄手法,这难道不是另一种面对自由的却步吗?

既然已经知道结果,又为什么要在过程中做如此多的实验?它们真的会为成片带来任何不同吗?

2

《梦的背后》讲的不只是娄烨。

它讲述的,是娄烨2019年公映作品《风中有朵雨做的云》的整个幕后制作过程。

《梦的背后》

从前期筹备中对妆造、服装、美术、摄影的定调,到拍摄过程中需要克服的种种意外:得不到拍摄许可、道具不合要求、剧组工作人员遇到的伙食问题、主演中途请假、大牌配角现场发飙……

再到影片定剪后要面对的层层阻力,整个纪录片覆盖了影片制作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是让大家完整见证了在国内拍一部颇具制作规模的艺术片时,会遭遇的种种经历。

纪录片在全流程覆盖当中揭露的种种细节,能让观众们对娄烨在创作时的小癖好了解更多。

比如他是宋佳遇到的第一个劝她少做面膜的导演,给她的护肤建议是「多抽点多喝点」,甚至会在演员皮肤太好时让化妆师拿眉笔在演员脸上点出些斑点……如此的妆造观念,体现出的是娄烨的美学观念,和他对真实的注重和理解。

比如他对美术和色彩的理解:要求美术指导做出「看不到的美术」,有着岁月痕迹,贴合现实肌理,不要带有人工雕琢感;而他的后期调色也一样,要求调整幅度不过分,最大程度地保留自然效果——Jake Pollock甚至在调色间里和纪录片摄影师开玩笑:「这里不许你拍!这下大家都知道我们的电影调过色了。」

再比如娄烨强调氛围感和粗粝感的布光。

他喜欢把光源设置在演员背后,不喜欢盲目增加光量。又是活宝Jake Pollock在试片现场讲解娄式布光哲学:「打完灯比没打时候还暗呢。」而娄烨在一旁疯狂点头:「这就对了!」

3

但即便是娄烨这样的艺术家型导演,在拍摄过程中同样要面对各种鸡毛蒜皮的问题。只能说,鸡零狗碎就是拍电影的日常。

娄烨最常遇见的问题,就是原本已经被允诺的事情,突然无法兑现。

与美术组讲清楚的在动作戏开场时要用的真桌子,到拍摄现场却全变成了假桌子,导致整晚的拍摄进度都受影响。

拍另一天的夜戏时,摄影组成员拍着拍着却直接离开了现场,原因是剧务主任没准备好足够的伙食,导致组员们在连续干了好几小时活后吃不上饭。

娄烨对其质询,却得到了让人哭笑不得的解释:可能有些人在当天稍早时多吃了一份便当。这让娄烨怒从中来,强制要求责任人向摄影组成员道歉。

又比如演员的档期问题。冼村的拍摄许可经历千辛万难终于批下时,对这场戏至关重要的两个主演却因为想要奔赴另一部电影的发布会,向剧组请假超过一周。

这让一向能在困境中找到解决方案的娄烨都犯了难:

一方面,明星是娄烨电影在商业上的立身之本,与明星们保持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对他来说很有必要;另一方面,对成本不算高的娄烨电影来说,拍摄时机的错失和演员状态的抽离,带来的损失都不小。

《梦的背后》没有直接表现这个问题最后是如何得到解决:电影的运作可能比人们想象中更复杂,有些东西也只能留在幕后。

但娄烨显然并非对这些事情毫无准备。在酒吧闲聊时,他很现实地讲出了他对实拍过程的认知:拍电影就是一个不断被干扰、不断被打乱计划的过程,没有导演能做到百分之百地保留自己的设想。

但导演甘愿为设想去斗争的程度,决定了导演对其设想的保留度,和电影的完成度。而在所谓艺术片范畴中,这大概就是区分好导演和平庸导演的硬性界限。

4

遗憾的是,出于不可抗力因素,一部娄烨的电影,注定是一部永远无法保证其成片完成度的电影。

《梦的背后》把最后八分钟聚焦到了娄烨就《风雨云》与电影局旷日持久的拉扯上,而娄烨当然不可能是赢家。

《风雨云》最终以支离破碎的面目进入院线,而这也是娄烨本人的意图:让观众看到影片中那些遭受无情删改的痕迹。

《风雨云》的完整版已随《梦的背后》一起登陆日本流媒体平台,影迷们也终于得以一睹影片最接近娄烨原意的样貌。

但即便摆脱了删改的束缚,《风雨云》可能也无法成为真正的一流之作。

这其中原因便是——娄烨的电影并不自由,它同时还受着导演本人感知方式的束缚。

娄烨本想把《风雨云》拍成展现改革开放三十年间变迁的恢宏之作,结果却还是沉溺于主人公之间的情欲关系,让影片格局显得局促。

这是属于《风雨云》本身的遗憾,也是属于娄烨这样一个天赋型导演的遗憾:这么多年已过去,他却从未真正地走出自己的创作舒适区。

《风中有朵雨做的云》

但娄烨也有属于自己的独门秘诀。他的电影或许并不写实,在很多时候甚至会脱离现实,但他的电影永远真实——至少,是呈现着特属于娄烨的一种真实。

这种真实有时歇斯底里,有时毫无来由,有时甚至显得过犹不及,但归根到底,它都是一种完全对立于「虚假」的存在。

这也是一线演员们如此热爱同娄烨合作的原因:在出演了那么多「大戏」后,他们太懂得虚假的感觉,也因此更加珍惜娄烨的真实。

宋佳在片中说的跟娄烨合作「爽」,指的正是这种与真实短兵相接的痛快,毕竟,像她这样有悟性的演员,分得清「真嗨」与「假嗨」的区别。

《风中有朵雨做的云》

娄烨的真实还在于他的思维不绕弯子。

当大部分电影从业者都在玩着与权力博弈的游戏时,当无数创作者迷失在自我审查的文字游戏和与审查者无穷无尽的斡旋中时,娄烨却能够看破本质,说出原本如此简单的常识:审查与自我审查,对创作者的人格来说都是种戕害;被种种审核所蒙蔽的中国观众,也只能是次级观众。

《梦的背后》

看吧,说出这一切是多么简单,但在整个中国电影业内,却只有他一个人能说得出这些简单的话。甚至可能只有他一个人能看清这一切,而多数其他人都在说服自己视而不见。

到最后,中国电影还是不能没有娄烨。

即便他始终没有成长为影迷们梦想中的完全体,即便人人都说自己爱娄烨,但很可能没有几个人真的想成为娄烨。

而上述所有一切,都令人如此错愕。

这究竟是中国电影之幸事,还是中国电影之不幸呢?

相关新闻